戒也是道源功德母

我們常聽說「信為道源功德母」光是這句話其實不夠嚴謹[註],因為錯誤的信仰輕則浪費光陰,重則背道而馳誤人誤己甚至自我毀滅。

佛教的般若部,皆說無為法,許多人讀佛經對「無為法」「無所得」感到困惑,其實「戒」就是無為法,任何欲望被戒除了就是無所得的境界。

戒是修行的根本,「君子務本,本立而道生」所以本建立了,自然就得道了,道不是求來的,戒是本道是末,若說明師一指就得道,或說先得()而後修,根本就是本末倒置了。

簡單的說,用戒煙的比喻應該不難「體會」,一個無煙癮或戒煙成功的人,他是無為法而戒,戒後無所得,諸位可有人覺得這個比喻有破綻嗎?我們再進階地分析:
讀佛經的時候我們常疑惑,「無所得」或「法本法無法」好難懂,讀到「阿耨多羅.....實無所得」以及「法本法無法,無法法亦法,今付無法時,法法何曾法」心裡很懷疑,有修卻無所得,那幹麼修呢?或「無法法亦法」到底在講什麼?

因為無始以來一念無明,所以才輪轉生死
(本來沒有煙癮的人,怎會變成老煙腔呢?)
我們人人都上了七情六欲的癮,才會輪迴生死,
有煙癮的人和沒煙癮(解脫煙癮)的人有何差別?
老實說這當中的差別很難用三言兩語說清楚,但用「意會」或「體會」其中差別在哪裡,其實的大家心裡有數,簡言之叫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」,你有沒有煙癮外表看不出來,你心裡很清楚,但若有煙癮的人騙別人他沒煙癮,這叫「如人飲水冷暖自欺」了!

初學佛的人常聽到「眾生本來是佛」,「成佛不過是回到本來面目」,讓很多人一頭霧水,用戒煙來比喻就很容易了解,我們用字串代換,把「沒煙癮的人或解脫煙癮的人」和「佛」代換,之後是「人本來沒煙癮」,戒煙成功只不過是回到本來面目,本來的狀態。到此「法本法無法,無法法亦法,今付無法時,法法何曾法」這句話的意思應該就豁然開朗了,簡單的說就是「以戒為師」而已。所以說迷為眾生、悟為佛,勿小看迷字,勿放縱欲望,因為迷、悟皆有良性循環與惡性循環,胎、卵、濕、化、地獄、餓鬼等眾生就是種了縱欲後惡性循環的因,然後輪迴於六道的果。

最後把本文重點整理如下:

1.戒是修行的根本,有子曰「君子務本,本立而道生」本建立了自然就得道了,道不是求來的。

2.戒就是無為法,戒成了就是無所得,了解了這個要點,般若部的經典就很容易讀懂了。

[註]華嚴經:深信於佛及佛法,亦信佛子所行道,及信無上大菩提,菩薩以是初發心,信為道元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法。這句話前提是「深信於佛及佛法,亦信佛子所行道....」然後「信為道元功德母」才成立。如果其他宗教只拿「信為道源功德母」去為他的主張作證詞,則是斷章取義招搖撞騙!
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pileemau 的頭像
    pileemau

    一貫道人士不敢看的部落格

    pileem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